好習慣的維持才是最難的-我的意外假期(三)


Image by Tumisu from Pixabay

作息逐漸脫序中

預期能夠維持上班時的規律作息,但是經過這7~8天觀察下來,事情好像不是我這憨人想的那樣?太久沒放長假,內心那個「放飛自我」的惡魔跑出來搗亂了,就在4/4開始放連假的那天開始,早上7:00還是在群組上打卡起床,打完卡後就感覺超睏的沒睡飽,接著忍不住跑去睡回籠覺了,一睡後醒來又是1~2小時候了!


我通常在早起的前一晚,會想照平常上班時間11:00去睡,此時惡魔😅突然跑出來念咒

「明天又不用上班,晚點睡又不會怎樣?來嘛!再滑個YT看個有趣影片,不然覺得睡前滑手機不好,那麼就來聽個PodCast好了,看書也可以!」

我就被說服了,隔天就開始出現「可惡中計」的懊悔心情😭,接著當晚又在約11:00要睡的時候,惡魔又出招了,用一樣的催眠咒語,我TM的又被說服了,接下來5天就反覆著這樣的生活

晚睡→早起打卡→睡不飽→回籠覺→晚起→後悔→當晚早睡→惡魔出現→晚睡

此時內心亮起了警告紅燈「這樣下去,是對的嗎?」

 

察覺不對勁,決定懸崖勒馬

經過這些天後,我深深體認到,有份朝九晚五的工作或在學中(上學)是有優點的,因為外在「環境」的關係,會逼迫自己維持正常作息,這樣才好應付未來的工作與學習,一但放長假,像是突然失業、休年假、放寒暑假等....都會因為這個外在「環境」約束消失而逐漸被破壞掉!

幸運的是,我在作息逐漸失控的前10天,察覺到不對勁了,於是我試著去回想,到底是什麼因素無法維持之前正常的作息?有什麼方法可以拉回來呢?

「體感」不一樣嗎?

「體感」是最近從腦袋中蹦出來的字眼,我試著回想之前「在業早起」與現在「待業早起」相比,到底是哪裡不同?才剛待業,鬧鐘時間相同,雖然比之前晚睡,生理時鐘機制不是一時半刻能改掉的,怎麼不是在相同的時間點起床後就精神奕奕的?於是我列了一些差異點

1.情緒:
  • 在業:起床後因為通勤趕車有時間壓力,心情處於緊繃狀態,會一直不斷看手錶,怕錯過火車與捷運的時間。
  • 待業:起床後無趕車打卡壓力,心情相對輕鬆,老覺得有很多時間可以慢慢來,於是覺得再睡回籠覺也沒差。

我發出了這樣的疑問:
  • 若要規律早起,必須要有之前上班一樣的「緊張感」嗎?
  • 還是不需要緊張感,只需找個早上才能進行的活動來替代?
像之前有群友為了達到早起目的,特別參加早晨讀書會,利用群體的力量逼自己早起。
這確實是不錯的辦法,1個人執行計畫自制力都很差,容易拖延症、怠惰等....,時間久就直接放棄,若有共同目標的夥伴們一起互相勉勵與督促,真的較容易達成。

2.穿著:

  • 在公司:出門前一定把睡衣換掉,換成適合上班的服裝,這種換裝是否也是一種「提示」,準備上班的「提示」,相對於睡衣,上班的穿著還是必須在一定的規範內,身體感受的確是緊繃的。

  • 在家:從起床那一刻起,若沒外出就是一直穿著睡衣到就寢,睡衣寬鬆舒適,那種體感就是在家可以耍廢的體感,心理都這麼覺得了,就容易讓自己懶散和怠惰。

觀察下來,發現這也是影響規律作息的關鍵之一,於是就做個實驗,模擬先前上班的步驟去跑早起的流程,假裝自己還在上班的狀態,故意把睡衣服換掉,穿平日上班會穿的衣服,像是牛仔褲之類的...搞得自己好像真的要去上班那樣,接著就穿著這套衣服在家做自己原先計畫要做的事,直到洗澡時才換成睡衣。

結論

作了2天這樣假裝模擬上班,營造緊張感與換衣服之類的....看似愚蠢的行為,意外的發現,真的沒有之前那麼懶散,我很驚訝,原來「環境」和「體感」對習慣的影響還是大的,然後我早起睡回籠覺的狀況,嗯....不知道是不是錯覺,真的有改善了!不過,這實驗才持續約2天左右,再繼續看看效果如何。

張貼留言

0 留言